麒麟区人民政府

当前位置: 首页 要闻动态 部门信息

部门信息

麒麟区以“七个聚力”为抓手,全域化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

发布时间:2023-05-16  来源:麒麟区民宗局  浏览:5486


一、聚力思想引领,夯实创建之“基”

一是强化思想引领。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作为重要政治任务,纳入各级党委(党组)学习内容和党校各类培训课程。区委常委会、区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创建工作20次,组织开展专题学习212场次、专题业务培训131期,覆盖党员干部3万余人次。二是扛实主体责任。把创建工作列为“一把手工程”,成立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健全体制机制,制定出台实施方案、实施意见等21个文件,建立健全宣传引导、观摩互学等10项制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做到“两个纳入”,坚持“一周一研究、一月一督查、一年一考核”,推动创建工作落到实处,三年累计投入创建工作经费1202万元。三是深化创建内涵。深入开展“十进十创”,创成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26个、示范学校14所、教育基地1个,2021年创成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二、聚力文化认同,构筑精神之“家”

一是大力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书香麒麟”建设,开展“中华文化进校园”“品读中华经典、感悟先贤智慧”等活动800余场次,树立和突出国旗、国歌、华表、天安门等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1万余处。挖掘和讲好《爨宝子碑》“段氏与三十七部会盟”“诸葛亮与孟获结盟”等民族团结历史故事,增进文化认同。创作的《爨碑残梦》等作品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确哦确比》《女儿歌》荣获“荷花奖”。二是大力传承弘扬革命文化。开展各类爱国主义教育活动462场,举办“红色故事大家讲”“红色影片放映”等活动1326场,传承革命精神、赓续红色血脉、厚植家国情怀。三是大力传承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开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五史”学习等各类教育实践活动9000余场,覆盖群众100余万人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率100%,市民文明素质明显提升,向上向善的社会氛围逐步形成,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三、聚力跨越发展,共迈共富之“路”

一是产业优势更加牢固。聚焦“产业转型发展示范区、省域副中心城市核心区、商贸服务业聚集区”发展定位,大力推进硅光伏、先进制造、农产品及精深加工等5个百亿级优势产业,全力打造“一县一业”蓝莓产业特色县,打造阿诗玛、218广场等商圈,着力建设时尚繁华、功能完善、宜居宜业的现代化中心城区。二是乡村振兴扎实推进。深入推进乡村振兴“百千万”示范工程,打造市级以上示范镇2个、田园综合体8个、精品示范村7个、美丽村庄15个,实施28个“美丽家园·移民新村”项目。珠街中所入选全国乡村特色产业超亿元村。历史性实现“镇镇通高速”。三是经济社会跨越发展。20202022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905.9亿元、1038.8亿元、1173.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7%9.7%8.6%,经济总量跃居全省第3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42652元、46917元、48137元。四是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扎实推进生态环境建设三年行动,“绿美麒麟”建设成效显著,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8%,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8.7%,获评国家森林城市、全国生态示范区。五是社会事业明显进步。教育、医疗、就业、养老等社会事业蓬勃发展,“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6684套保障性住房惠及1.63万人,城乡居民参保51.02万人,职工参保5.34万人,综合参保率达96.47%

各族群众既富了口袋,也富了脑袋,在共享高质量发展中凝聚了“拥护核心、心向北京”的共同心声。

四、聚力互嵌共融,同促和睦之“亲”

一是深入实施各民族互嵌式发展计划。在空间方面,全区城乡所有村(社区)均实现各族群众和谐共居,所有学校各族学生合校、混班混宿。在文化方面,“我们的节日”、民族节日全民共庆,促进文化交融互鉴。在经济方面,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引进外资投资563.99亿元,引进区外各类高层次人才100余人,引进省内外人力资源服务机构13家,向东中部地区转移输出劳动力2.9万人次,实现务工收入9.2亿元。在社会方面,设立民族事务“一站式”服务窗口135个,5837名在职党员到社区“双报到双服务双报告”,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8400件。在心理方面,严格落实党和国家民族政策法规,切实维护各族群众合法权益,保障各民族享有相同的权利和义务,平等参与各项事务。二是全面实施各民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建设青年之家17个,孵化青年社会团体43个,组织开展“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圆梦蒲公英”“中华民族一家亲”等各类活动2860余场次。建设“青年企业、青年志愿服务”等7个共同体,广泛开展交流活动。三是深入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举办“荷花节”“摸鱼节”“风筝节”“火把节”等系列文旅活动,打造8条精品旅游线路,创成24A级、13A级景区,成功获评全国避暑旅游目的地、云南省特色旅游城市、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有力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

五、聚力共建共治,擎起法治之“盾”

一是民族政策法规动态评估调整。认真对照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和最新测评指标,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标准,动态调整民族政策,出台新的规范性文件,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二是民族事务治理模式不断创新。将民族事务纳入基层治理调度中心“一网通管”,创新开发“幸福麒麟”APP,划分10264个网格单元,选聘专责网格员4127人,实现“小事不出村(社区)、大事不出镇(街道)”。三是民族事务治理能力持续提升。将《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等法律法规纳入全区普法规划,组建习近平法治思想宣讲团、“八五”普法讲师团6个,开展“法律六进”活动2195场次,提供法律咨询3000余人次,法治讲座489场次,受教育群众80余万人。

六、聚力风险防控,拧紧安全之“弦”

一是严防风险隐患发生。坚持“一把手”带头每年研究和安排部署总体国家安全观相关工作4次,完善由统战部门牵头,民族、公安、国安、网信等部门参与的民族领域风险隐患协调处置机制,坚决防范民族领域重大风险隐患。二是严守意识形态阵地。建立网上预警、监测、管控、处置全链条机制,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在中央、省、市、区各级媒体发布信息3000余条,全方位传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能量、好声音,坚决守牢意识形态底线,维护民族领域安全稳定。

七、聚力实践创新,打响品牌之“金”

一是创新探索“多中心合一”教育阵地。在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建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中心、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市域社会治理中心等“多中心合一”的教育实践中心160个。二是创新探索“六微服务”品牌。在80个城市社区中,深耕细作微阵地、微讲堂、微邻里、微项目、微服务、微心愿“六微行动”。三是创新探索幸福麒麟“5G智慧网格”品牌。建设民族事务治理调度指挥中心,划分10264个网格单元,选聘专责网格员4127人,实现“一张网管住一座城”“一张网治理一座城”“一张网服务一座城”,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四是创新探索“石榴红”超市小积分促大团结模式。各族群众通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答题、遵守村规民约、增进民族团结、提升人居环境等20余项活动获得“石榴籽”积分,兑换实物或消费券,积极参与创建。

 


CopyRight 2016-2022 版权所有 |  备案号:滇ICP备05005095号-2 滇公网安备53030202000210号 技术支持: 华海信息